-
债权
1.先履行不安抗辩权的适用条件的内容是什么
2024-01-11 18:33:22 阅读数:201法律客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二十七条 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一)经营状况严重恶化,《 民法典 》第五百二十七条,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 证据 证明对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一)经营状况严重恶化,《 民法典 》第五百二十七条,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 证据 证明对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一)经营状况严重恶化。
-
债权
2.合同履行的抗辩权的概念是什么-什么是合同履行抗辩权?
2024-01-10 11:45:27 阅读数:43 -
合同
3.后履行的抗辩权的适用条件是什么(后履行抗辩权的适用条件 ...
2023-11-28 11:18:33 阅读数:711,(二)当负有一先履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的履行有重大瑕疵时,或只履行一部分时,依诚实信用原则,另一方当事人行使先履行抗辩权应当通知对方,给对方举证、解释、改正的机会,防止损失的扩大,,行使履行抗辩权,是否需要向对方作明确的意思表示是否应当及时通知另一方,应区别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规则,,(一)当因对方不履行合同义务而行使先履行抗辩权的时候,可以不通知对方,,第一,当因对方不履行合同义务而行使先履行抗辩权的时候,可以不通知对方。
-
合同
4.买卖合同中的同时履行抗辩权如何行使(买卖合同的履行地如 ...
2023-11-28 09:28:18 阅读数:157(4)须对方的对待给付是可能履行的.2、先履行抗辩权构成要件(1)须双方当事人互负债务,简述同时履行抗辩权的含义及适用条件法律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二十五条 当事人互负债务,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应当同时履行,先履行抗辩权跟后履行抗辩权区别(一)概念不同1、后履行抗辩权,是指在没有规定履行顺序的双务合同中,当事人一方在当事人另一方未为对待给付以前,有权拒绝先为给付的权利.2、先履行抗辩权,本质上是对先期违约的抗辩.先期违约是指一方当事人首先违约,是另一方不履行合同的原因.先履行抗辩权是对负有先履行义务一方违约的抗辩,亦即对先期违约的抗辩.在传统民法上,有后履行抗辩权和不安抗辩权的理论,却无先履行抗辩权的概念.中国《合同法》首次明确规定了这一抗辩权.先履行抗辩权发生于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双务合同中,基本上适用于先履行一方违约的场合,这些都是它不同于后履行抗辩权之处.(二)构成要件不同1、后履行抗辩权的构成要件(1)须有同一双务合同互负债务。
-
法律知识
5.合同无法继续履行,解除合同的情形(合同无法继续履行,解除 ...
2024-01-12 11:35:57 阅读数:317(七)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扩展资料:《合同法》同时指出关于合同终止的若干问题:第九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合同法》中法律规定合同终止的几种情形合同终止的法定情形有七种,如果存在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请参考以下法律资料:《合同法》第九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一)债务已经按照约定履行,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企业被依法宣告破产、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被撤销,意味着企业的法人资格已被剥夺,表明此时企业已无法按照劳动合同履行其权利合义务,只能终止劳动合同。
-
合同
6.满足什么条件的借款合同是有效的(满足什么条件可以离婚)
2024-01-09 11:12:56 阅读数:355对民间借贷而言,其中意思表示真实和不违反法律规定是最需要强调的,借款合同的生效的条件是什么法律分析:(1)当事人具有相应的订立合同的能力,从民间借贷的特点来看,借款意思表示不真实,绝大多数发生在借款人一方,借款的意思表示真实,出借人在民间借贷合同成立后,一旦发现借款人借款意思表示不真实,就不应提供借款,使民间借贷合同不能生效,根据有关规定,民间借贷合同应当具备三个一般条件才能有效:一是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
合同
7.借款合同的效力要怎么认定(借款合同合同履行地认定)
2024-01-09 09:28:25 阅读数:92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条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九条 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
合同
8.订立施工合同具备的条件是什么(订立有效合同应具备什么条 ...
2024-01-06 12:53:21 阅读数:650签订建设工程合同应具备的条件签订建设工程合同应具备的条件如下:1、项目初步设计已经批准、有能够满足施工需要的设计文件、技术资料,进行监理的依据和推行监理制的需要:在监理制度中,行政干预的作用被淡化了,建设单位(业主)、施工企业(承包商)、监理单位三者的关系是通过工程建设监理合同和施工合同来确立的,所以当施工合同一旦签订,对工程施工的生产计划和技术标准也都确立下来,并且双方在施工中所承担的责任和要履行的义务也在合同中有详细的说明,合同管理的好坏对于项目管理及工程管理及工程施工的技术经济效果和目标实现都有直接的影响。
-
合同
9.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订立的条件
2024-01-06 11:41:07 阅读数:123合同内容合法,还包括合同标的数量、质量合法、价格合法以及当事人的目的无规避法律之意,没有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等,法律分析:订立施工合同需要具备的条件有,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
合同
10.履行合同的费用由谁负担呀
2024-01-05 10:53:59 阅读数:742如果合同没有约定履行费用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则按照合同的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交易双方对履行合同产生的相关费用约定不明确,也不能通过协商达成补充协议的,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由履行义务一方负担,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一十一条 当事人就有关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依据前条规定仍不能确定的,适用下列规定:(一)质量要求不明确的,按照强制性国家标准履行,如果合同中约定了履行费用,则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负担费用。
-
合同
11.如何确定合同履行期限(合同履行地如何确定)
2024-01-05 10:45:59 阅读数:59【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一十条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一十条 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第五百一十一条当事人就有关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依据前条规定仍不能确定的,适用下列规定:(一)质量要求不明确的,按照强制性国家标准履行。
-
债权
12.借款合同的合同履行地要如何确定(借款合同合同履行地认定)
2024-01-03 09:12:07 阅读数:659借款合同合同履行地的确定法律分析:依照借款合同的约定,贷款方应先将借款划出,从而履行了贷款方所应承担的义务,因此,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应确定贷款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第五百一十一条 当事人就有关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依据前条规定仍不能确定的,适用下列规定:(三)履行地点不明确,给付货币的,在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履行,综上,在当事人双方约定不明的情况下,应当以贷方履约地——借款人所在地确定借款 合同的履行 地,借款合同履行地怎么样确定法律分析:借款合同双方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合同履行地。
-
合同
13.附条件合同何时成立(附条件合同成立未生效)
2023-12-29 13:53:46 阅读数:711 -
合同
14.订立无限期劳动合同的条件(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2023-12-29 12:57:31 阅读数:220单位不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规定如下:1、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1)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2、因企业改制而须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
-
合同
15.能否确认已经履行完毕的合同无效
2023-12-29 12:33:31 阅读数:475法律客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第一百五十三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第一百五十三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