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更可撤销合同都有哪些类型
哪一合同可以变更和撤销
法律主观:
一、哪些合同可以变更或者撤销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撤销合同包括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因显失公平订立的合同、因欺诈订立的合同、因胁迫订立的合同以及因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
可变更合同包括:
1.如果合同中约定了可以变更的条件,当该条件成就时,合同可以变更;
2.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也可以变更合同;
3.当事人可以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对合同进行变更。
二、撤销合同有哪些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可撤销的合同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
重大误解是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行为。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构成要件为:
1.必须对合同主要内容发生了重大误解。如果仅仅对合同的非主要条款发生误解,并且不影响合同的目的及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则不构成重大误解。
2.行为人因为误解作出了意思表示。即行为人的误解与其意思表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3.误解是由行为人自己的过错造成的,主观上并非故意。
(二)因显失公平订立的合同
显失公平,是指一方在紧迫或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而订立的如果履行对其有重大不利的合同。显失公平订立的合同构成要件为:
1.合同的履行对一方当事人有重大不利或明显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一方要承担更多的义务而享受极少的权利,或者在经济利益上要遭受重大损失。而另一方则以较少的代价获得较大的利益,承担极少的义务而获得更多的权利。
2.一方获得的利益超过了法律所允许的限度。
3.受损失的一方是在轻率、缺乏经验或紧迫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行为。
(三)因欺诈订立的合同
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虚假情况,诱使对方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欺诈订立的合同构成要件为:
1.必须有欺诈的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告知对方的情况是虚假的,且会使对方陷入错误意思表示,而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2.必须实施了欺诈的行为,即行为人将其欺诈故意表示于外部的行为。
3.受欺诈人因欺诈而陷入错误,并基于错误而为意思表示。
(四)因胁迫订立的合同
胁迫,是指因他人的威胁和强迫而陷入恐惧作出的不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胁迫订立的合同构成要件为:
1.须胁迫人有胁迫的行为。
2.胁迫人须有胁迫的故意。
3.胁迫的本质在于对表意人的自由意思加以干涉。
4.须相对人受胁迫而陷入恐惧状态。
5.须相对人受胁迫而为意思表示,即表意人陷入恐惧或无法反抗的境地,与意思表示之间有因果关系。
(五)因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
乘人之危,是指行为人利用对方当事人的急迫需要或危难处境,迫使其作出违背本意而接受于其非常不利的条件的意思表示。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构成要件为:
1.须有表意人在客观上正处于急迫需要或紧急危难的境地。
2.有行为人乘人之危的故意,即相对人明知表意人正处于急迫需要或紧急危难的境地,却故意加以利用,使表意人因此而被迫作出对行为人有利的意思表示。
3.须有相对人实施了足以使表意人为意思表示的行为。
4.须相对人的行为与表意人的意思表示之间有因果关系。
5.表意人因其意思表示而蒙受重大不利。
三、可变更合同有哪些
合同在履行过程中,也是有可能需要变更的,而变更的很显然就是合同当中的具体条款内容了。但为了合同的稳定,法律规定不能随意的进行合同变更,要符合一定的情形才可以。合同可变更的情形如下:
1,由合同性质和内容决定当事人一方可变更合同。有的合同是为当事人一方的利益而设立的;也有一些合同的某些条款是专为当事人一方利益约定的。由于在一般情况下,当事人可以放弃自己应得的利益,因此,对于这些合同,如果当事人一方在订立合同后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不再需要合同为其带来利益,则可以变更合同。
2,当事人双方经协商同意,并且不因此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当事人双方在进行协商时,意思表示必须是明确的,而不能是模糊的,否则,当事人对合同变更的内容约定不明确的,推定为未变更。
3,由于不可抗力致使合同的全部义务不能履行。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或者不能避免、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发生不可抗力,造成合同不能履行或者不能完全履行时,允许当事人变更合同,使合同的履行成为可能。不可抗力必须达到使合同无法履行的程度,才能作为变更合同的理由。如发生不可抗力后,经义务人的努力,合同仍可履行,则不能作为合同变更的理由。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撤销合同包括以上五种,变更合同的情形如上所述。可撤销合同与可变更合同是不同的,要对其仔细区分。
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型式有哪些?
可变更可撤销合同的类型有:
1、经当事人协商一致同意变更的合同;
2、当事人因重大误解而订立的合同;
3、被合同当事人或第三人欺诈或胁迫而订立的合同;
4、显失公平的合同。
【法律依据】
根据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生效的《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
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八条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条
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一条
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五百四十三条
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
根据《民法典》规定,可变更、可撤销合同的类型有( )。
【答案】:A、B、C、D、E
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后,基于法定的理由,向法院或仲裁机关请求变更或撤销的合同。可变更、可撤销合同的类型主要包括:(1)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2)显失公平的合同。(3)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4)因胁迫而订立的合同。(5)乘人之危的合同。
下列合同中,属于可变更、可撤销合同的有( )。
【答案】:A、D
教材P124页
(一)可撤销合同的种类1.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2.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合同3.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
在一级建造师项目管理的教材中,分包单位管理办法里面,提到了:所有深化设计文件及图纸需经项目部转交设计单位签认后方可组织施工,另外提到了分包人的工作:按照分包合同的约定,对分包工程进行设计(分包合同有约定时),表明分包单位是有可能进行图纸的深化设计的,所以这是一种正常的行为,所以不应该认为是显失公平,所以不应该构成可撤销的事由
很多人认为C是无效合同,你要知道无效合同是不能随便说的,只有几种情况才能说是无效合同,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民法典中可变更撤销合同包括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可变更撤销合同如下:
1、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签订的合同重大误解签订的合同;
2、一方实施欺诈行为签订的合同;
3、一方或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签订的合同;
4、法定其他可撤销合同等。
什么情况下可变更合同
可变更合同的情况如下:
1、由合同性质和内容决定当事人一方可变更合同;
2、当事人双方经协商同意,并且不因此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3、由于不可抗力致使合同的全部义务不能履行。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
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八条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九条
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条
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可变更可撤销合同有哪些类型
我国可撤销或可变更合同的种类有:
1、可变更或可撤销合同中受损一方行使撤销权或变更权的合同。
是指权利人即受欺诈、胁迫方以及被重大误解、显失公平、乘人之危方的撤销权。
2、与善意相对人订立的可撤销合同。
是指效力待定合同中善意相对人在对方为追认前行使撤销权而形成的可撤销合同。
3、赠与人行使撤销权形成的可撤销合同。
【法律依据】
根据《民法典》第148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可变更可撤销合同类型有哪几种
法律分析: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的种类有:①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②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③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对于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当事人有权诉请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变更、撤销,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七条 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八条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条 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