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拘禁司法解释(非法拘禁司法解释未满12小时情节严重)
非法拘禁罪的司法解释
相关司法解释:《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主文中关于非法拘禁罪的内容[最高人民检察院]非法拘禁罪是指以拘禁或者其他强制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涉嫌利用职权非法拘禁,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1.非法拘禁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的;2.3次以上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一次非法拘禁3人以上的;3.非法拘禁他人,并实施捆绑、殴打、侮辱等行为的;4.非法拘禁,致人伤残、死亡、精神失常的;5.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具有上述情形之一的;6.司法工作人员对明知是无辜的人而非法拘禁的。《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主文中关于非法拘禁罪的内容[最高人民法院]构成非法拘禁罪的,可以根据下列不同情形在相应的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1)犯罪情节一般的,可以在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2)致一人重伤的,可以在三年至五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3)致一人死亡的,可以在十年至十三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在量刑起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非法拘禁人数、拘禁时间、致人伤亡后果等其他影响犯罪构成的犯罪事实增加刑罚量,确定基准刑。非法拘禁多人多次的,以非法拘禁人数作为增加刑罚量的事实,非法拘禁次数作为调节基准刑的量刑情节。构成非法拘禁罪的,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可以增加基准刑的10%——20%:(1)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2)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
该司法解释中规定的非法拘禁是什么意思
关于非法拘禁的司法解释是,犯罪人以拘禁或者其他强制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非法拘禁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实施了拘禁他人的行为,然后是这种拘禁行为是非法的。拘禁行为的方法很多,如捆绑、扣留、关押等,实质就是强制剥夺了他人的人身自由。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
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犯前三款罪的,依照前三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索债型非法拘禁罪和绑架罪
法律主观:
根据我国 刑法 规定, 非法拘禁罪 与 绑架罪 都是侵犯他人人身自由权利的犯罪。在主观上两罪均为直接故意,尽管行为人的目的不完全相同,但在索债型案件中,无论是绑架罪还是非法拘禁罪,行为人均具有索取财物的目的。在客观上,两罪均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且剥夺方法基本相同,即以 绑架 、拘禁形式进行,行为中也可以采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但两罪也存在一定区别: (1)犯罪目的不同。 非法拘禁罪的目的是为了索要自己的财物,以实现自己的合法债权,而不是想将他人财物占为己有。而绑架罪则是将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已有。特别是绑架罪行为人主观上包含着可能伤害、甚至杀害被绑架人的故意,从而迫使被勒索者为被绑架人的人身安危忧虑而交付财物;而非法拘禁罪中行为人主观上一般不包括伤害或者杀害被害人的故意。 (2)侵犯客体不同。 非法拘禁罪侵犯的只是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属单一客体;绑架罪则不仅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利,而且还侵犯他人的财产权利,属于复杂客体。 (3)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不同。 非法拘禁罪中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存在着 债权债务 关系;而绑架罪中则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不存在债权债务关系。 但是有一个区分这两个罪的关键:则是债权债务关系存在与否,这是以索债为目的的非法拘禁罪与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罪的界限。在各种各样的索债案件中,索债案件中当事人所索要的 债务 可分为五种:合法债务、超过合法债务数额的“债务”、非法债务、根本不存在的债务、难以查清的债务。 (1)索取合法债务。如果行为人是为索取合法债务而实施绑架、拘禁行为,对他人进行扣押、拘留,且其债务是实际存在的,应定非法拘禁罪。 (2)索取超过合法债权数额的“债务”。如果行为人为索取超过合法债权数额的“债务”而实施绑架、拘禁他人的行为,应具体分析行为人索取的数额与合法债权的数额之间的差价,分别不同情况以绑架罪或非法拘禁罪定罪量刑。 对于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存在合法的债权债务关系,犯罪人使用绑架、拘禁手段索取财物数额大大超过其实际享有的债权数额,应以绑架罪定罪量刑。这是因为,由于行为人索取财物的数额大大超过其实际债权,这就足以证明行为人的主观目的主要是非法占有他人财物,而索取合法债务显然已成次要目的。但若超过合法债权索取的数额不大,其绑架罪不能成立,仍应以非法拘禁罪定罪量刑。因为,在绑架、拘禁索债型犯罪中,行为人超过合法债权索取的数额不大,这就足以证明其主观目的主要是为了索取合法债权,而不是为了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但是,这同时产生另一问题,即如何判断和确定超过合法债权的“较大”与“不大”首先,应当确定合法债权的数额,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超出合法债权的数额。 其次,要确定超出合法债权数额较大的“度”。笔者认为,虽然在绑架、拘禁索债型犯罪中索取大大超过合法债权的,其行为构成绑架罪。但这与一般的绑架罪毕竟不同,因为其索要的财物中存在合法债务,而且在一些案件中往往难以确定其数额。为此必须规定超过合法债务的是一个较大的数额,这样可以明显表现出行为人的主观恶性,也可以最大限度防止出入他罪。 此类案件所涉及的数额,笔者认为可参照“两高”有关财产犯罪的司法解释中对于数额的规定。如2000年4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 敲诈勒索 数额认定标准问题的规定》中规定敲诈勒索 1000-3000元为数额较大。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 盗窃罪 数额认定标准问题的规定》中个人 盗窃 公私财物“数额较大”,以500-2000元为起点。笔者认为,考虑到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绑架、拘禁索债型犯罪中索3 取超过合法债务的数额以2000元作为数额较大为宜。 (3)索取非法债务。如果行为人为索取不受法律保护的债务而实施绑架、拘禁他人的行为,只要债务是客观存在的,也应以非法拘禁罪定罪处刑。 (4)索取根本不存在的债务。如果行为人以索取“债务”为名,实施绑架、拘禁他人的行为,而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的债务,对行为人的行为则应以绑架罪定性。 (5)索取难以查清的债务。民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有时由于 证据 的缺乏而难以查清。如果行为人认为确实有债务存在而实施绑架、拘禁他人的行为,因行为人主观上没有“索取他人4 财物的目的”,所以应以非法拘禁罪定罪处罚。
非法拘禁必须超过24小时吗?
我国《刑法》第238条规定,“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并没有说需要非法拘禁24小时才构成犯罪。24小时这个时间要素,最初规定于最高人民检察院1999年9月9日公布的《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以下称《立案标准》)第3条第1款第1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涉嫌利用职权非法拘禁,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1、非法拘禁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的;”,而2006年7月26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以下称《规定》)也作出了类似的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非法拘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1、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24小时以上的;”。但司法实践中,对非法拘禁犯罪是否需要24小时,仍有不同的看法和处理:
非法拘禁罪
非法拘禁罪,是指故意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也构成本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犯本罪的,从重处罚。
本罪保护的法益是人身体活动的自由,具体是指现实的自由,主要包括身体的场所移动自由,从一定场所离开的自由以及在场所内的身体活动自由。
(一)行为对象
本罪的行为对象是具有身体活动自由的自然人。身体活动自由虽以意识活动自由为前提,但只要具有基于意识从事身体活动的能力即可,不要求具有刑法上的责任能力与民法上的法律行为能力,所以能够行走的幼儿、精神病患者、能够依靠轮椅或者其他工具移动身体的人,均可成为本罪的对象。此外,能够借助他人或者机械器具移动身体的人,能够用语言、动作等表明自己意思的幼儿等,也能成为本罪的对象。
(二)行为内容
本罪的行为内容是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
1.剥夺人身自由的方法没有限制
非法剥夺人身自由包括三类:第一类是监禁(拘禁)。这是指将被害人关押、控制在一定场所的行为。一般来说,该场所必须是明显难以逃出的场所。但是,如果行为人采取胁迫方法迫使被害人待在某个场所,则不要求该场所是明显难以逃出的场所。例如,让被害人在一个塔吊上不能下来的,让被害人在行驶的车辆中无法下车的,拿走被害人的衣服使被害人基于羞耻心而不能离开原地的,均属于监禁。
第二类是控制被害人的身体移动。例如,以暴力、胁迫等方法迫使被害人与行为人在一起、不得离开行为人。
第三类是使被害人丧失四肢活动自由的行为。比如,用手铐将被害人双手铐上,用绳子将被害人双手反捆在背后,使被害人的双手不能活动。
至于采用什么方式实施上述三类行为,则没有限制。不管是物理的方法,还是心理的方法,不管是暴力、胁迫的方法,还是其他强制方法,只要剥夺了他人现实的自由,就属于非法拘禁。非法拘禁还可能由不作为成立,即负有使被害人逃出一定场所的法律义务的人,故意不履行义务的,也可能成立非法拘禁罪。
2.剥夺人身自由的行为必须具有非法性
主要表现为:一是无权拘禁他人的一般公民以非法手段拘禁他人,使其失去人身自由(如绑架他人为人质讨债等)。二是有权拘禁的司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权,不遵守法律规定,或者违反法定程序和条件,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或者使他人无法恢复人身自由(如不释放已认定无罪的人、刑满应释放之人)。
(三)责任形式
本罪的责任形式为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剥夺他人身体自由权利的结果,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非法拘禁罪的认定需要解决本罪的既遂形态、罪与非罪和罪数问题。
(一)本罪的既遂与追诉期限
本罪是典型的继续犯,在非法使他人失去人身自由时,成立本罪的既遂,在非法拘禁持续状态结束时犯罪终了。因此,追诉期限应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二)罪与非罪的界限
非法拘禁情节显著轻微的,不宜认定为本罪。目前尚没有司法解释对本罪构成犯罪的情节标准进行全面的规定,只有如下两个司法解释的规定可在司法实践中参考:
2006年最高检《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非法拘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1.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24小时以上的;2.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并使用械具或者捆绑等恶劣手段,或者实施殴打、侮辱、虐待行为的;3.非法拘禁,造成被拘禁人轻伤、重伤、死亡的;4.非法拘禁,情节严重,导致被拘禁人自杀、自残造成重伤、死亡,或者精神失常的;5.非法拘禁3人次以上的;6.司法工作人员对明知是没有违法犯罪事实的人而非法拘禁的;7.其他非法拘禁应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
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办理实施“软暴力”的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条规定:“有组织地多次短时间非法拘禁他人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规定的‘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非法拘禁他人三次以上、每次持续时间在四小时以上,或者非法拘禁他人累计时间在十二小时以上的,应当以非法拘禁罪定罪处罚。”
(三)本罪的罪数问题
以出卖为目的非法拘禁妇女、儿童的,应按牵连犯的原则,以拐卖妇女、儿童罪从重处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非法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实行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与本罪数罪并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