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串通欺诈担保人构成要件有哪些
恶意欺诈的构成要件
恶意欺诈是指明知或应知自己的行为具有虚假、隐瞒性质,仍然采取欺诈手段或行为,使他人受到损失或获利少于原本应得的侵权行为。其构成要件包括虚假陈述、对方信任、损失或少得利益和故意。
恶意欺诈是一种严重的侵权行为,具有虚假、隐瞒性质且其实施人明知或应当知道,但仍然采取欺诈手段或行为,致使他人遭受损失或获利少于原本应得的法律行为。其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虚假陈述:构成恶意欺诈需要存在虚假陈述,即在交易过程中,欺诈人对交易对象提出虚假陈述或进行虚假承诺,导致其在交易中产生错误判断。二、对方信任:被欺诈人对欺诈人的陈述或承诺具有信任,其根据这些陈述或承诺做出了决策。三、损失或少得利益:被欺诈人因为信任虚假陈述而遭受到经济上的损失或者是未能获得原本应有的利益。四、故意:欺诈人的行为必须要有故意成分。即明知或应当知道自己的陈述或承诺是虚假的,并且带有欺骗意图。
恶意欺诈与普通违约有什么区别?恶意欺诈与普通违约相比,主要在于其构成要件中存在虚假陈述和对方信任两个要素。而普通违约则是指当事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未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没有涉及到虚假陈述和对方信任等构成要件。同时,恶意欺诈的后果通常是被欺诈人遭受经济上的损失,且欺诈人的行为通常具有更高的恶意性和社会危害性。
恶意欺诈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侵权行为,其构成要件主要包括虚假陈述、对方信任、损失或少得利益和故意。被欺诈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合同,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 以欺诈手段订立的合同,损害对方利益的,对方当事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该合同,并有权要求对方赔偿损失。
债务人诈骗罪,担保人的责任
债务人构成诈骗罪的情况下担保人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债务人构成诈骗罪也不等于可以不清偿债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如果是一般保证,在债务人不履行还债义务的情况下,担保人要承担还债的责任。
一、若债务人犯诈骗罪担保人承担什么责任?
债务人犯诈骗罪担保人不承担任何责任,在债务人不还债的情况下,担保人才要承担还债责任。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证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一)主合同当事人双方串通,骗取保证人提供保证的;
(二)主合同债权人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使保证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提供保证的。
如果债务人构成诈骗罪,符法律规定的,保证人不承担保证责任。
有例外情况,如果保证人知道或应该知道债务人诈骗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六百八十六条 【保证方式】保证的方式包括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
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一般保证承担保证责任。
第六百八十七条 【一般保证人先诉抗辩权】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为一般保证。
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在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者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有权拒绝向债权人承担保证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债务人下落不明,且无财产可供执行;
(二)人民法院已经受理债务人破产案件;
(三)债权人有证据证明债务人的财产不足以履行全部债务或者丧失履行债务能力;
(四)保证人书面表示放弃本款规定的权利。
第六百八十八条 【连带责任保证】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和债务人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为连带责任保证。
连带责任保证的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情形时,债权人可以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请求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
二、诈骗罪的判刑标准是怎么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由此可见,对于若债务人犯诈骗罪担保人承担什么责任的问题答案已经很明显了,就算是债务人构成了诈骗罪,也不等于债权人就理所应当的可以要求担保人还债。在连带保证中,如果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债权人技能要求债务人还钱,也可以要求担保人在担保的范围内承担相应的担保责任。
恶意串通的构成要件
恶意串通的构成要件是:
1、双方具有损害第三人的恶意。
2、双方事先存在着通谋。
3、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4、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
5、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
恶意串通,是指当事人为实现某种目的,串通一气,共同实施订方合同的民事行为,造成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损害的违法行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司法实践中并不少见,诸如,债务人为规避强制执行,而与相对方订立虚伪的买卖合同、虚伪抵押合同或虚伪赠与合同等;代理人与第三人勾结而订立合同,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的行为,亦为典型的恶意串通行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五十四条
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第一百五十七条
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
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
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什么情况才算欺骗担保人担保
欺诈担保是指债务人与债权人双方串通,通过欺骗的方式骗取担保人为债务人提供保证的行为。债务人骗担保人算欺诈,但不一定属于诈骗。欺诈是指以使人发生错误认识为目的的故意行为。当事人由于他人的故意的错误陈述,发生认识上的错误而为意思表示,即构成因受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担保人被债权人欺诈了的,可以取消担保。对于一方或者第三方以欺诈手段,使担保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提供的担保,担保人可以请求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如何证明担保人被欺骗:
1、担保人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其签字确认的担保具有法律效力。自己不懂,是自己的过错,不属于被骗。
2、法律是向社会公布的,一经公布,即认为社会公众都对法律条文的知悉和理解。社会公众已自己不知道法律规定、法律责任为逃避责任的,法律不予支持。
3、如在提供担保过程中,债权人确有欺骗行为,故意利用担保人不熟悉、不了解,诱导担保人作出错误担保的,可以认定担保无效。这种情况下,担保人需要提供当时签署担保时具体被欺骗的证据。(现实中通常无法证明)
4、另外,如果担保人是被债务人欺骗,不论欺骗是否成立,都不影响担保人向债权人承担担保责任。
法律依据:
《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九条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什么情况才算欺骗担保人担保
欺诈担保是指债务人与债权人双方串通,通过欺骗的方式骗取担保人为债务人提供保证的行为。欺诈担保中,只有在债权人存在恶意,担保人在违背自身意思表示的情况下提供的保证,担保人才能免除担保责任。欺诈担保是指债务人与债权人双方串通,通过欺骗的方式骗取担保人为债务人提供保证的行为。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八十七条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为一般保证。
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在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者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有权拒绝向债权人承担保证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债务人下落不明,且无财产可供执行;
(二)人民法院已经受理债务人破产案件;
(三)债权人有证据证明债务人的财产不足以履行全部债务或者丧失履行债务能力;
(四)保证人书面表示放弃本款规定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