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资料骗取银行贷款罪(虚假资料骗取银行贷款罪案例)
子公司用虚假材料证明从银行贷款经营贷给母公司用是否犯法
一、子公司用虚假材料证明从银行贷款经营贷给母公司用是否犯法?
是犯法的行为,构成骗取贷款罪。骗取贷款罪是指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此种贷款方式看似只是耍了一点“小聪明”,实则涉及到了一种刑事犯罪——骗取贷款罪。并不是所有的虚构用途行为都能认定构成本罪,若编造的贷款用途没有改变风险性质,且没有影响贷款使用的整体效益,不宜认定构成骗取贷款罪。只有在编造的贷款用途导致风险增加,或者严重影响贷款的整体效益,才可能认定为构成本罪。
二、子公司向母公司借款利息税前扣除可行吗
可以按利息的方式计算,但收支按内部往来计算,既可清晰核算各自效益,也可以合理避税。
三、子公司向母公司借款合法吗?
根据法律规定,母公司和子公司都是独立的法人机构,有自己独立的财产,可以独立承担民事法律责任。所以说双方是可以根据法律的规定进行正规借贷。
四、母公司给自己的子公司借款是否合法,有何法律依据?
《贷款通则》第73条“企业之间擅自办理借贷或者变相借贷的,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出借方按违章收入处1倍以上至5倍以下罚款,并由中国人民银行予以取缔。”,依此规章,基本可以认定企业之间借贷是违法的(虽然也有反对的观点),其后果就是罚款,但如果没有违章收入,按通则也就不应当有罚款。
但合同是否无效?依据合同法,我认为应当是有效的。但《最高人民关于审理联营合同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四条、《最高人民关于对企业借贷合同借款方逾期不归还借款的应如何处理的批复》又曾规定企业之间的借贷合同违反我国金融法规,属于无效合同。尽管这些规定都出台于合同法生效之前,但在实践中可能仍有一定效力。所以,从保守角度,要建议是:对集团内非全资控股子公司,尽量不要发生借贷,因为万一出现被罚可能,弥补措施等都很难控制。对完全控投的子公司,可自行平衡风险后操作,只要不被主管部门处罚,风险是可控的。
银行贷款提供虚假资料后果
会构成骗取贷款罪。
1法律条文
骗取贷款罪是《刑法修正案(六)》新设罪名。刑法第175条规定的多种犯罪之一,“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特别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罪名分析
本罪主观方面是故意,犯罪主体是自然人和单位,客体是破坏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客观方面是给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
拓展资料:
一、立法背景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不应当把从银行获取贷款后还不上的,都作为贷款诈骗罪处理。考虑到实践中以欺骗手段获取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贷款,客观上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刑法修正案(六)》将其入罪。认定骗取贷款罪的关键有两点,一是对欺骗手段的认定,二是对“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认定。司法机关在办理此类案件时,应注意收集证据,在主观方面证明被告人具有骗取银行贷款的犯罪故意。同时,要注意查找充分证据,证明犯罪的实际后果非常严重,符合骗取贷款罪“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要求。
二、本罪与贷款诈骗罪、高利转贷罪等相似罪名的区分:
骗取贷款罪与贷款诈骗罪在客观方面都表现为使用欺骗手段骗取贷款,区别点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对行为人主观上没有非法占有目的,或者证明其非法占有目的证据不足的,只能认定为骗取贷款罪。
做假资料在银行贷款违法嘛
提供虚假材料骗取银行贷款怎么判
涉嫌构成贷款诈骗罪,根据诈骗数额定罪处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的;
(二)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的;
(三)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的;
(四)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的;
(五)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的;
(二)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的;
(三)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的;
(四)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的;
(五)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的。
虚假信息银行贷款违法吗虚假信息银行贷款
拿着别人的身份信息可以去银行贷款吗?或者可以网贷可以吗?
使用别人的身份信息进行银行贷款或网贷是不合法的。这种行为被视为身份盗用或虚假识别,是一种犯罪行为。
在贷款申请过程中,银行或网贷公司会要求您提供身份信息,并进行背景调查以确定您的信用能力和还款能力。如果您使用了别人的身份信息,则可能会被发现并追究法律责任。此外,如果您使用虚假身份信息获得贷款,并且无法偿还贷款,这可能会对您的信用评分产生负面影响,并使您无法在未来获得贷款。
提供虚假资料骗取贷款有什么后果
提供虚假材料骗银行贷款是属于贷款罪。
【法律分析】
贷款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或者以其他方法,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在主观要件上,本罪在主观上由故意构成,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至于行为人非法占有贷款的动机是为了挥霍享受,还是为了转移隐匿,都不影响本罪的构成。反之,如果行为人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虽然其在申请贷款时使用了欺骗手段,也不能按犯罪处理,可由银行根据有关规定给予停止发放贷款、提前收回贷款或者加收贷款利息等办法处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或者,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的;(二)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的;(三)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的;(四)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的;(五)以其他方法贷款的。
虚假信息骗取银行贷款还清了还会付法律责任吗?
不会 “虚假信息骗取银行贷款还清了不会付法律责任了,办理了还清证明的话,是不用再负责任的,不过您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以后不能这样做。
怎么举报虚假资料申请贷款
个人房贷资料做假,可以拿着证据到公安局、检察院、、房管局都可以去举报。产生不良信用记录,若情况较轻,可能会留下不良信用记录,该记录会影响你未来房贷、车贷、信用卡等信贷业务的办理,用假资料申请贷款会被行业拉入黑名单。
骗取贷款罪的犯罪构成分析:
1.《刑法》第一百七十五条之一规定,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构成骗取贷款罪。
2.行为人在申请贷款时使用了欺骗的手段,比如提供虚假资料、虚构事实等。在获得贷款后,不能偿还贷款,造成金融机构重大损失或有其他严重情节。
3.本罪中,重点审查民事欺诈与骗取贷款的区别,不能认为任何欺骗行为都属于本罪的手段,只有行为人虚构事实和提供的虚假资料对于金融机构发放贷款产生重大影响或者起到重要作用的,才能认定构成本罪。
立案追诉标准:
1.以欺骗手段取得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
2.以欺骗手段取得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
3.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多次以欺骗手段取得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的;
4.其他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情形。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贷款罪】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或者,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的;
(二)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的;
(三)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的;
(四)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的;
(五)以其他方法贷款的。
银行贷款提供虚假资料后果
会构成骗取贷款罪。
1法律条文
骗取贷款罪是《刑法修正案(六)》新设罪名。刑法第175条规定的多种犯罪之一,“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特别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并处罚金。”
2罪名分析
本罪主观方面是故意,犯罪主体是自然人和单位,客体是破坏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客观方面是给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
拓展资料:
一、立法背景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不应当把从银行获取贷款后还不上的,都作为贷款罪处理。考虑到实践中以欺骗手段获取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贷款,客观上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刑法修正案(六)》将其入罪。认定骗取贷款罪的关键有两点,一是对欺骗手段的认定,二是对“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认定。司法机关在办理此类案件时,应注意收集证据,在主观方面证明被告人具有骗取银行贷款的犯罪故意。同时,要注意查找充分证据,证明犯罪的实际后果非常严重,符合骗取贷款罪“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要求。
二、本罪与贷款罪、高利转贷罪等相似罪名的区分:
骗取贷款罪与贷款罪在客观方面都表现为使用欺骗手段骗取贷款,区别点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对行为人主观上没有非法占有目的,或者证明其非法占有目的证据不足的,只能认定为骗取贷款罪。
虚假信息银行贷款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
银行工作人员做假资料贷款银行员工造假资料贷款
贷款中介勾结银行人员帮客户做假资料违法吗?
贷款中介勾结银行人员帮客户做假资料是很明显的骗贷行为,如果没有及时还款造成损失的,中介和银行人员都是要付相关的法律责任。
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或者,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的;
(二)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的;
(三)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的;
(四)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的;
(五)以其他方法贷款的。
《决定》》第十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是指:
(1)为骗取贷款,向银行或者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行贿,数额较大的;
(2)挥霍贷款,或者用贷款进行违法活动,致使贷款到期无法偿还的;
(3)隐匿贷款去向,贷款期限届满后,拒不偿还的;
(4)提供虚假的担保申请贷款,贷款期限届满后,拒不偿还的;
(5)假冒他人名义申请贷款,贷款期限届满后,拒不偿还的。
个人进行贷款数额在1万元以上,属于“数额较大”;个人进行贷款数额在5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个人进行贷款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
银行线下审核人员做假贷款容易下
你是问“银行线下审核人员做假,贷款容易下吗?”不容易下。
向机构申请贷款时,提交的贷款资料需要为真实的资料,不得做假。若贷款机构在审核中,发现申请人对贷款资料做假,那么是不会予以贷款的,并且可能还会影响自己以后的贷款。所以线下审核人员不会让客户做假信息来申请贷款。
贷款机构能够看到申请人的社保缴纳信息。如果申请人想通过职业信息做假,但该公司没有为你缴纳过社保,那么这就属于虚假信息,贷款不容易下。
银行工作人员做假资料给农民袋款以旧还新袋款,这样和法吗,从这行贷款,还那个
不合法。银行工作人员作假资料帮农民贷款倒债务行为是违法行为,属于共同贷款行为,如果贷款金额较大的则构成贷款罪,要承担刑事责任。
银行员工造假资料贷款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
银行贷款提供虚假资料后果
银行贷款提供虚假资料后果
会构成骗取贷款罪。
1法律条文
骗取贷款罪是《刑法修正案(六)》新设罪名。刑法第175条规定的多种犯罪之一,“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特别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罪名分析
本罪主观方面是故意,犯罪主体是自然人和单位,客体是破坏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客观方面是给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
拓展资料:
一、立法背景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不应当把从银行获取贷款后还不上的,都作为贷款诈骗罪处理。考虑到实践中以欺骗手段获取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贷款,客观上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刑法修正案(六)》将其入罪。认定骗取贷款罪的关键有两点,一是对欺骗手段的认定,二是对“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认定。司法机关在办理此类案件时,应注意收集证据,在主观方面证明被告人具有骗取银行贷款的犯罪故意。同时,要注意查找充分证据,证明犯罪的实际后果非常严重,符合骗取贷款罪“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要求。
二、本罪与贷款诈骗罪、高利转贷罪等相似罪名的区分:
骗取贷款罪与贷款诈骗罪在客观方面都表现为使用欺骗手段骗取贷款,区别点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对行为人主观上没有非法占有目的,或者证明其非法占有目的证据不足的,只能认定为骗取贷款罪。
提供虚假资料骗取贷款有什么后果
提供虚假材料骗银行贷款是属于贷款诈骗罪。
【法律分析】
贷款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或者以其他方法,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在主观要件上,本罪在主观上由故意构成,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至于行为人非法占有贷款的动机是为了挥霍享受,还是为了转移隐匿,都不影响本罪的构成。反之,如果行为人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虽然其在申请贷款时使用了欺骗手段,也不能按犯罪处理,可由银行根据有关规定给予停止发放贷款、提前收回贷款或者加收贷款利息等办法处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九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的;(二)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的;(三)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的;(四)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的;(五)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的。
骗取贷款罪构成要件
一、骗取贷款罪构成要件
自从银行贷款越来越流行之后,随之而来的贷款漏洞便被不怀好意的人所利用。大家都知道,贷款分很多种:助学,房屋,创业等等,都可以通过银行贷款,每一个项目需要提供不同的资料,但有些人则提供虚假的资料,从而骗取贷款,那么这个骗取贷款罪构成要件是什么呢?给大家简单整理了一下,请继续往下看:
一、骗取贷款罪的定义
根据《刑法修正案(六)》的规定,骗取贷款罪,是指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二、骗取贷款罪的认定
司法实践中,行为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认定其行为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
(1)贷款后携带贷款潜逃的;
(2)未将贷款按用途使用而是挥霍致使贷款无法偿还的;
(3)使用贷款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致使贷款无法偿还的;
(4)改变贷款用途将贷款用于高风险的经济活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致使贷款无法偿还的;
(5)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改变贷款用途,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致使贷款无法偿还的;
(6)提供虚假的担保申请贷款,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致使贷款无法偿还的,等等情形。
其次,贷款必须达到“数额较大”。至于何谓“数额较大”有待于有权机关作出解释。
三、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单位亦能成为本罪的主体。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与贷款的犯罪分子串通并为之提供贷款帮助的,应以贷款罪的共犯论处。所谓串通,在本罪是指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与贷款的犯罪分子在实施前或在的过程中,相互暗中勾结,共同商量或进行策划,与犯罪分子予以配合,充当内应而为之提供帮助的行为。对于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与其他犯罪分子相互勾结骗取银行等金融机构钱财的行为,应当注意分清两种人员在共同犯罪中采用行为的性质,如果是以银行等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为主,而采用的行为主要是利用职务之便进行,社会上的其他人员仅是提供帮助的,这时就应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所犯的罪行来定性处理,如是,就应依罪处罚,社会上的其他人员则以罪的共犯论处;如是侵占就应以职务侵占罪治罪,其他人员则以职务侵占罪的共犯处之。如采用的行为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为主,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仅是为之提供帮助的,这时就以本罪定性处罚。而不能不分情况,都以本罪或他罪论处。
四、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上由故意构成,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至于行为人非法占有贷款的动机是为了挥霍享受,还是为了转移隐匿,都不影响本罪的构成。反之,如果行为人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虽然其在申请贷款时使用了欺骗手段,也不能按犯罪处理,可由银行根据有关规定给予停止发放贷款、提前收回贷款或者加收贷款利息等办法处理。
五、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双重客体,既侵犯了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对贷款的所有权,还侵犯国家金融管理制度,贷款是指作为贷款人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对借款人提供的并按约定的利率和期限还本付息的货币资金。
六、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首先,本罪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行为。所谓虚构事实,是指编造客观上不存在的事实,以骗取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信任;所谓隐瞒真相,是指有意掩盖客观存在的某些事实,使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产生错觉。
综上所述,虽然骗取听起来像是贬义词,但我们应该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在“骗取”贷款,而且,骗取贷款罪和贷款罪是不等同的,所以应该要多了解骗取贷款罪构成要件,视情况而定。更多知识请致电。
延伸阅读:
骗取贷款罪量刑标准是怎样规定的
骗取贷款罪的主体是哪些人
骗取贷款罪立案标准是怎样的
二、骗取贷款罪构成要件是什么?
骗取贷款罪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欺骗他人、隐瞒事实等手段,骗取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金额的犯罪。本罪侵犯客体是双重客体,既侵犯了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对贷款的所有权,还侵犯了国家对金融管理制度,贷款是指作为贷款人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对借款人提供的并按约定的利率和期限还本付息的货币资金。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单位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主观上由故意构成,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至于行为人非法占有贷款的动机是为了挥霍享受,还是为了转移隐匿,都不影响本罪的构成。
三、员工利用职务便利,伪造虚假贷款合同,构成什么罪?
用假合同套取银行贷款,涉嫌贷款罪。
贷款罪(刑法第193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或者以其他方法,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贷款罪属于金融犯罪的一种。
一、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
首先,本罪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行为。所谓虚构事实,是指编造客观上不存在的事实,以骗取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信任;所谓隐瞒真相,是指有意掩盖客观存在的某些事实,使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产生错觉。根据本条的规定,行为人贷款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骗取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这种情形近年来屡有发生,仅在上海一地,一年就发生假引资的几十起,案犯一般是伪造国外某财团的巨额资金或者“在美国的爱国华人”的巨额私人存款要以优惠条件存人某银行,以骗取银行的贷款和手续费。此外,还有许多犯罪分子编造效益好的投资项目,以骗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
2、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为支持生产,鼓励出口,使有限的资金增值,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有时也要根据经济合同发放贷款,有些犯罪分子伪造或使用虚假的出口合同或者其他短期内产比很好效益的经济合同,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如犯罪分子张某伪造某公司的出口供货合同,并以虚假的合同向上海某银行申请了几百万元的贷款后携款潜逃。
3、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所谓证明文件是指担保函、存款证明等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所需要的文件。如某公司通过银行内部的工作人员开出了一张虚假的存款证明,并以此向另一银行贷款几百万元。
4、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骗取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这里的产权证明,是指能够证明行为人对房屋等不动产或者汽车、货币、可随时兑付的票据等动产具有所有权的一切文件。如罪犯张某以伪造的某房屋开发公司房产证明为抵押,骗取某银行贷款一百余万元。
5、以其他方法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这出的“其他方法”是指伪造单位公章、印鉴骗贷的;以假货币为抵押骗贷的;先借贷后采用欺诈手段拒不还贷的等情况。本项规定的精神是不论行为人以何种方法贷款都要依本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单位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与贷款的犯罪分子串通并为之提供贷款帮助的,应以贷款罪的共犯论处。所谓串通,在本罪是指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与贷款的犯罪分子在实施前或在的过程中,相互暗中勾结,共同商量或进行策划,与犯罪分子予以配合,充当内应而为之提供帮助的行为。对于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与其他犯罪分子相互勾结骗取银行等金融机构钱财的行为,应当注意分清两种人员在共同犯罪中采用行为的性质,如果是以银行等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为主,而采用的行为主要是利用职务之便进行,社会上的其他人员仅是提供帮助的,这时就应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所犯的罪行来定性处理,如是,就应依罪处罚,社会上的其他人员则以罪的共犯论处;如是侵占就应以职务侵占罪治罪,其他人员则以职务侵占罪的共犯处之。如采用的行为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为主,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仅是为之提供帮助的,这时就以本罪定性处罚。而不能不分情况,都以本罪或他罪论处。
四、骗取贷款罪四要件
一、骗取贷款罪构成要件有哪些1、骗取贷款罪构成要件如下:(1)骗取贷款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自然人和单位可以构成骗取贷款罪;(2)主观上是故意的;(3)破坏国家金融管理秩序;(4)客观方面是给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五条之一【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特别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二、骗取贷款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骗取贷款罪的立案标准如下:1、以欺骗手段取得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2、以欺骗手段取得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3、虽未达到法律规定数额标准,但多次以欺骗手段取得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的;4、其他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情形。
虚假资料贷款银行怎么处理
骗取银行贷款罪如何定性,材料作假骗贷后果会怎样
银行贷款的准入条件是比较高的,很多有贷款需求的借款人都会因为各种不满足银行贷款要求的原因被拒之门外。为了能够得到银行贷款资金,不少人是煞费苦心。其中,提供虚假的贷款材料就是很常见的一种骗取银行贷款的行为。然而,骗取银行贷款如果被发现是需要承担相应责任的。那么,贷款资料作假被发现对借款人有何影响,还有一些情节更严重的骗取银行贷款罪的借款人又将面临怎样的法律制裁?
银行贷款材料作假被发现有什么影响?
在急需的情况下,大多数人想到的是贷款。没错!贷款肯定是解决资金需求的最好利器,但是想顺利从银行手中拿到贷款,你还需满足银行贷款要求,且能提供真实、可靠的贷款材料。不过,有些借款人因各种原因不能提供真实的贷款材料,便“急中生智”想到了提供假证明,但你想过若银行贷款材料作假被发现有什么影响吗?
影响一:产生不良信用记录
若情况较轻,可能会留下不良信用记录,但是该记录会影响你未来房贷、车贷、信用卡等银行信贷业务的办理。
影响二:拉入银行“黑名单”,并拒贷
若情况稍重,银行会拒绝你的贷款申请,并会拉入“黑名单”,这样你以后想再在该贷款机构办理贷款就“没门”了。
影响三:构成贷款或量刑
若你的行为构成贷款罪,那么将按以下标准量刑:数额较大,构成贷款罪,处五年以下或拘役。并处二万以上二十万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并处五万以上五十万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或,并处五万以上五十万以下罚金或没收财产。
骗取银行贷款如何定罪
申请贷款的时候,你是否想过提交虚假资料?如果笔者告诉你骗取银行贷款或量刑,你还敢有此想法吗?对此也有不少提出这样的问题:骗取银行贷款如何定罪?
根据《刑法》规定,骗取贷款罪的最高法定刑为七年。那么,怎样认定自然人行为是否属于骗取贷款呢?根据相关规定,自然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且数额较大,并有下列情形质疑的,则认定为骗取贷款:
1、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
2、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
3、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
4、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
5、以其他方法贷款。
所以,大家申请贷款切记提供真实、可靠的贷款资料,避免触犯法律,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做假资料在银行贷款违法吗
法律分析:做假资料在银行贷款的违法的。涉嫌构成贷款罪,根据数额定罪处罚。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或者,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的;
(二)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的;
(三)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的;
(四)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的;
(五)以其他方法贷款的。
法律依据:《贷款通则》第十九条借款人的义务:
一、应当如实提供贷款人要求的资料(法律规定不能提供者除外),应当向贷款人如实提供所有开户行、账号及存贷款余额情况,配合贷款人的调查、审查和检查;
二、应当接受贷款人对其使用信贷资金情况和有关生产经营、财务活动的监督;
三、应当按借款合同约定用途使用贷款;
四、应当按借款合同约定及时清偿贷款本息;
五、将债务全部或部分转让给第三人的,应当取得贷款人的同意;
六、有危及贷款人债权安全情况时,应当及时通知贷款人,同时采取保全措施。
银行贷款提供虚假资料后果
会构成骗取贷款罪。
1法律条文
骗取贷款罪是《刑法修正案(六)》新设罪名。刑法第175条规定的多种犯罪之一,“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特别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并处罚金。”
2罪名分析
本罪主观方面是故意,犯罪主体是自然人和单位,客体是破坏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客观方面是给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
拓展资料:
一、立法背景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不应当把从银行获取贷款后还不上的,都作为贷款罪处理。考虑到实践中以欺骗手段获取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贷款,客观上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刑法修正案(六)》将其入罪。认定骗取贷款罪的关键有两点,一是对欺骗手段的认定,二是对“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认定。司法机关在办理此类案件时,应注意收集证据,在主观方面证明被告人具有骗取银行贷款的犯罪故意。同时,要注意查找充分证据,证明犯罪的实际后果非常严重,符合骗取贷款罪“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要求。
二、本罪与贷款罪、高利转贷罪等相似罪名的区分:
骗取贷款罪与贷款罪在客观方面都表现为使用欺骗手段骗取贷款,区别点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对行为人主观上没有非法占有目的,或者证明其非法占有目的证据不足的,只能认定为骗取贷款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