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警说我肇事逃逸但我不知道(交警认定逃逸的三个标准)
交警说我肇事逃逸但我不知道
法律分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不算肇事逃逸,应当到交通部门及时处理。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一百零一条 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肇事逃逸一口咬定不知道
逃逸是指驾驶员在明知发生交通事故后,为了逃脱责任而逃离事故现场。如果肇事者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离开事故现场,则不视作逃逸行为。那怎么才能坚持自己不知道呢?
如果肇事逃逸者能够通过证人证言或者是录音等证据,证明自己对于事故是并不知情的,让交警相信你在那种情况下,确实是不知道发生了事故,并且也说明会积极听取交警的建议,积极解决事故。主观上证明自己没有故意逃逸的行为即可,比如离开为了救治伤者,到附近医院求救、由于某些原因,现场不能报警,离开去报警等。那么交警也不会判定你为肇事逃逸。
但是如果不能拿出证据证明自己主观上没有故意逃逸的行为,或者是明明就有证据证明,你是在明知道事故发生的情况下,驾车逃离事故现场的,就属于肇事逃逸。需要为自己的逃逸行为买单,承担行驶及赔偿责任。
交通肇事逃逸是触犯了法律,将以交通肇事罪处罚,逃逸者在事故中负全责,同时也需要负刑事责任。如果轻微的交通肇事逃逸,没有构成犯罪的,但是罚款是肯定少不了的,通常会罚款200到2000元,并扣驾驶证12分,可以拘留15日以下。如果有交通肇事逃逸或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会被判处三年至七年;如果由于逃逸导致人员死亡,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逃逸导致受害人错过治疗时间,而死亡的,最多处十五年有期徒刑。
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发生事故,交警还认定逃逸怎么处理?
如果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发生事故,导致交警认定逃逸,需要及时采取行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具体的处理方式如下:
1. 根据情况寻找证据:如果不知情,可以调取相关证明,并尽快联系证人;如果确有过失也可以提供证明材料说明情况;
2. 主动向交管部门说明情况:如有书面或口头承认与曝光的情况,需在规定时间内主动到公安交警部门说明情况,并提供相关证据以证明自己的无过失或具体的情况说明;
3. 保持呈现警方认定前的情况: 还需准备好人车一体流动的位置、时间、状况等迎接警方,维持室内行车记录仪、逆行摄像头和轨迹定位等所记录到的情况,以证明不是逃逸行为,以便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之,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对于当事人而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情况属实且有过错,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今天交警队打电话说我刮了别人的东西,涉嫌逃逸可我确不知情。这该怎么办?
逃逸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只要你配合交警调查,态度诚恳,积极赔偿,就问题不大。千万不要顶嘴,为一点小事留案底就亏。你刮了别人的东西,一般都是有监控或者调查记录,不要用不知情来搪塞,有些警察很讨厌这样的说法,毕竟受害人他的财务损失也是有的。
我刮蹭了别人的车确实不知情,被报警说交通肇事逃逸。交警需要出具什么证据?
需要提供第三方(对方车辆外的人)的证据,否则不能证明是你刮蹭别人的车,不过一般车内有行车记录仪,应该能找到证据,如果没有人员伤亡和重大损失,应该可以协商。
1、交通肇事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交通事故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责任而驶离现场、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等8种情况将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
2、《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3、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终生禁驾。新法加大了对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力度。
4、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在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明知自己发生了交通事故,为逃避事故责任,故意逃离事故现场,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的一种违法行为。有两种情况: 人和车都在事故发生后逃离事故现场;弃车逃逸,即当事人将车留在现场,人逃离事故现场。
扩展资料:
责任认定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首先,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其次,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
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时候逃跑的,也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而对于“其他特别恶劣情节”,《解释》第4条规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
(1)死亡二人以上或者重伤五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2)死亡六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六十万元以上的。
肇事逃逸
在理论上,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标准是有离开现场的客观行为和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目的。
实践中,交通事故当事人在事故发生后,为了逃避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离开事故现场,没有积极履行抢救伤者和财产、向交通管理机关或者公安机关报告事故情况、在现场等候处理等交通法规所规定的义务,以此作为判断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标准,
可以将如下情形界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行为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行为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在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的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3)行为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4)行为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
(5)行为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
(6)行为人离开事故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
对有以上肇事后逃逸行为的交通事故当事人,在肇事逃逸之后,如果能够主动到交管部门或其他公安部门投案并如实交待犯罪事实,且等待接受处理的,根据中国刑法的有关规定仍然可以认定是交通肇事逃逸后自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交通肇事逃逸
把别人车刮了然后不知情走了,交警现在认定肇事逃逸
法律主观:
交通肇事逃逸 ”,是指发生道路 交通事故 后,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判断行为人是否构成“肇事后逃逸”,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分析: 第一、考察行为人是否明知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不仅要看行为人的供述,还应从肇事当时的时间、地点、路况、行为人具备的知识、经验等方面客观地评判其是否明知,从而确定其是否构成逃逸。 第二、考察行为人是否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目的,既包括逃避刑事法律追究,也包括逃避民事法律追究、行政法律追究。 第三、考察行为人客观上是否实施了逃离现场的行为。只有发生在交通事故发生后、行为人接受事故处理机关首次处理前这一段时间内的逃跑行为方能成立本规定中的“逃逸”。
法律客观:
《 刑法 》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 法规 ,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 有期徒刑 或者 拘役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